这篇博文主要是TensorFlow的一个简单入门,并介绍了如何实现Softmax Regression模型,来对MNIST数据集中的数字手写体进行识别。
然而,由于Softmax Regression模型相对简单,所以最终的识别准确率并不高。下面将针对MNIST数据集构建更加复杂精巧的模型,以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。
深度学习模型
TensorFlow很适合用来进行大规模的数值计算,其中也包括实现和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。下面将介绍TensorFlow中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,同时将构建一个CNN模型来对MNIST数据集中的数字手写体进行识别。
基本设置
在我们构建模型之前,我们首先加载MNIST数据集,然后开启一个TensorFlow会话(session)。
加载MNIST数据集
TensorFlow中已经有相关脚本,来自动下载和加载MNIST数据集。(脚本会自动创建MNIST_data文件夹来存储数据集)。下面是脚本程序:
1 | from tensorflow.examples.tutorials.mnist import input_data |
这里mnist
是一个轻量级的类文件,存储了NumPy格式的训练集、验证集和测试集,它同样提供了数据中mini-batch迭代的功能。
开启TensorFlow会话
TensorFlow后台计算依赖于高效的C++,与后台的连接称为一个会话(session)。TensorFlow中的程序使用,通常都是先创建一个图(graph),然后在一个会话(session)里运行它。
这里我们使用了一个更为方便的类,InteractiveSession
,这能让你在构建代码时更加灵活。InteractiveSession
允许你做一些交互操作,通过创建一个计算流图(computation graph)来部分地运行图计算。当你在一些交互环境(例如IPython)中使用时将更加方便。如果你不是使用InteractiveSession
,那么你要在启动一个会话和运行图计算前,创建一个整体的计算流图。
下面是如何创建一个InteractiveSession
:
1 |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|
计算流图(Computation Graph)
为了在Python中实现高效的数值运算,通常会使用一些Python以外的库函数,如NumPy。但是,这样做会造成转换Python操作的开销,尤其是在GPUs和分布式计算的环境下。TensorFlow在这一方面(指转化操作)做了优化,它让我们能够在Python之外描述一个包含各种交互计算操作的整体流图,而不是每次都独立地在Python之外运行一个单独的计算,避免了许多的转换开销。这样的优化方法同样用在了Theano
和Torch
上。
所以,以上这样的Python代码的作用是简历一个完整的计算流图,然后指定图中的哪些部分需要运行。关于计算流图的更多具体使用见这里。
Softmax Regression模型
见这篇博文。
CNN模型
Softmax Regression模型在MNIST数据集上91%的准确率,其实还是比较低的。下面我们将使用一个更加精巧的模型,一个简单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(CNN)。这个模型能够达到99.2%的准确率,尽管这不是最高的,但已经足够接受了。
权值初始化
为了建立模型,我们需要先创建一些权值(w)和偏置(b)等参数,这些参数的初始化过程中需要加入一小部分的噪声
以破坏参数整体的对称性,同时避免梯度为0.由于我们使用ReLU
激活函数(详细介绍)),所以我们通常将这些参数初始化为很小的正值。为了避免重复的初始化操作,我们可以创建下面两个函数:
1 | def weight_variable(shape): |
卷积(Convolution)和池化(Pooling)
TensorFlow同样提供了方便的卷积和池化计算。怎样处理边界元素?怎样设置卷积窗口大小?在这个例子中,卷积操作仅使用了滑动步长为1的窗口,使用0进行填充,所以输出规模和输入的一致;而池化操作是在2 * 2的窗口内采用最大池化技术(max-pooling)。为了使代码简洁,同样将这些操作抽象为函数形式:
1 | def conv2d(x, W): |
其中,padding='SAME'
表示通过填充0,使得输入和输出的形状一致。
第一层:卷积层
第一层是卷积层,卷积层将要计算出32个特征映射(feature map),对每个5 * 5的patch。它的权值tensor的大小为[5, 5, 1, 32]. 前两维是patch的大小,第三维时输入通道的数目,最后一维是输出通道的数目。我们对每个输出通道加上了偏置(bias)。
1 | W_conv1 = weight_variable([5, 5, 1, 32]) |
为了使得图片与计算层匹配,我们首先reshape
输入图像x
为4维的tensor,第2、3维对应图片的宽和高,最后一维对应颜色通道的数目。(-1就是缺省值,就是先以你们合适,到时总数除以你们几个的乘积,我该是几就是几)
1 | x_image = tf.reshape(x, [-1,28,28,1]) |
然后,使用weight tensor
对x_image
进行卷积计算,加上bias
,再应用到一个ReLU
激活函数,最终采用最大池化。
1 | h_conv1 = tf.nn.relu(conv2d(x_image, W_conv1) + b_conv1) |
第二层:卷积层
为了使得网络有足够深度,我们重复堆积一些相同类型的层。第二层将会有64个特征,对应每个5 * 5的patch。
1 | W_conv2 = weight_variable([5, 5, 32, 64]) |
全连接层
到目前为止,图像的尺寸被缩减为7 * 7,我们最后加入一个神经元数目为1024的全连接层来处理所有的图像上。接着,将最后的pooling层的输出reshape为一个一维向量,与权值相乘,加上偏置,再通过一个ReLu
函数。
1 | W_fc1 = weight_variable([7 * 7 * 64, 1024]) |
整个CNN的网络结构如下图:
Dropout
为了减少过拟合程度,在输出层之前应用dropout
技术(即丢弃某些神经元的输出结果)。我们创建一个placeholder
来表示一个神经元的输出在dropout
时不被丢弃的概率。Dropout
能够在训练过程中使用,而在测试过程中不使用。TensorFlow中的tf.nn.dropout
操作能够利用mask
技术处理各种规模的神经元输出。
1 | keep_prob = tf.placeholder(tf.float32) |
输出层
最终,我们用一个softmax
层,得到类别上的概率分布。(与之前的Softmax Regression
模型相同)。
1 | W_fc2 = weight_variable([1024, 10]) |
模型训练和测试
为了测试模型的性能,需要先对模型进行训练,然后应用在测试集上。和之前Softmax Regression
模型中的训练、测试过程类似。区别在于:
- 用更复杂的
ADAM
最优化方法代替了之前的梯度下降; - 增了额外的参数
keep_prob
在feed_dict
中,以控制dropout
的几率; - 在训练过程中,增加了log输出功能(每100次迭代输出一次)。
下面是程序:
1 | cross_entropy = -tf.reduce_sum(y_*tf.log(y_conv)) |
最终,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大概为99.2%,性能上要优于之前的Softmax Regression
模型。
完整代码及运行结果
利用CNN模型实现手写体识别的完整代码如下:
1 | __author__ = 'chapter' |
1 | mnist = input_data.read_data_sets("MNIST_data/", one_hot=True) |
运行结果如下图:
参考资料